香港業餘天文學會創會會長楊偉國先生如何令《中國半導體生產工業避死重生》
1988年,在楊偉國先生的號召令下,我有幸參與了這場中國半導體生産大變革,修正錯誤走上正途的工作。
因封閉多年,全國的半導體生產工業非常落後,有如大學生做實驗,十分兒戲,品質差劣,成品漏電大,壽命短,多項參數全不達標。最荒謬的是用大筆外匯引入先進的國外生產集成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IC) 的生産設備,來生產三極管 (Transistor ,原子粒),即牛刀殺鶏不忍目睹。因爲對成品的參數無法控制,未能生產出目的産品,即使引入每次可生產100片10公分大圓矽片的1200度攝氏的高溫爐,卻只能放幾片矽片入爐生産。
然而,原因不單限於生産技術落後。廠家不僅久缺生産的基本知識,管理亦差到極點。進入高級數無塵間的女工竟然化裝,臉上舖了薄粉???
可笑的是全國各地生産廠房皆同一狀況,最後國家需花大筆外匯向外直接買入三極管及集成電路,才能生産各種電器。
開始時,廠方的工程師也不大看得起楊先生,因為之前合約僱用的美國,南韓及台北的名廠家都未能成功改善當時的情況,對不見經傳的港方,更沒信心。
楊先生的改善方案由調較高溫爐前中後三個恒溫區開始,調改它們的升溫能力至各有不同,然後投放100片矽片入爐做第一步的雜質擴散。當時廠方多次請楊先生不要投放這麼多,怕不達標會全浪費掉。結果矽片出爐測量全部達標,廠方工程師才心口雙服。這批次的最後產品數以十萬粒的器件,完全達預設的要求,成品率及質素均接近百分百。
消息當然震動全國同行,大家都知道其意義影響深遠,即從這一爐100片的生產成功開始,中國可大批量生產半導體三極管及各種集成電路,全國各地方廠亦紛紛來京學師取經,自此中國走上生產大國的康壯大道,中國電子部亦因此在北京公開表揚了楊偉國先生的功績。
到這時,你會明白為甚麼之前合約來改善的美國,南韓及台北的名廠家都做不成功,他們來的目的一定不會是「教會你做來分薄了他們的利潤」,而是來收集情報的。至於改善廠方的管理及技術方面,我亦提了不少意見,略有參與,與有榮焉。我已從事這個行業的技術及生產多年,可以說是親身見證楊先生拯救了中國的半導體工業,使中國成為生產大國的其中一名重要教導員。
香港首次將電晶體工業化生產工藝技術轉移到內地工廠 為了開拓內地與香港間的工業科技合作,促進內地電晶體工業化生產工藝的技術進步,香港愛國科技工作者、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經理楊偉國先生最近將他開發的晶體管芯片工藝技術首次轉移到北京電子管廠。 有關專家一致認為,首次將香港的有關半導體器件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工藝轉移到內地廠家,具有較高的「軟體」技術價值。這項工藝提出的一些特有的觀點及方法有著較為普遍的意義,較好地解決了擴散結型晶體管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所要求的生產重複性好、一致性強、技術指標過硬、直接生產成本低廉以及操作工藝簡單等特點。 |
轉載自 人民日報 1989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