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丶展望

未來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將比過去卅年更有神速的創新。半導體工業之最新技術與新產品之湧現是這創新之主要推動力。五年後的音響設備、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將以全新的面目出現。而這些產品由設計、生產到測試將全面應用計算機技術與機械手自動裝配。

電子產品將更為普及、更為價廉及更爲容易使用。其他工業也將廣泛使用電子技術於其設計、生產與測試的過程。或者更可預測人們製造的產品大部份將包含半導體晶片。

香港電子工業之積極發展、,因此不只是本業人士的就業與創造財富的問題,更是香港各個工業充份應用電子技術的大問題。

以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而言,電子技術是必須重點把握的科技,而香港的現存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電子工業更應倍受重視與依靠。

香港電子工業的發展一向只有每個企業自己的策略,並無整體的策略。香港的完全自由競爭的環境促使香港電子工業極之符合經濟收益。香港並無執行任何「流血輸出」,「內銷貼補外銷」等扭曲市場規律之政策。

香港電子產品傳統的市場是美國與西歐各國,產品的項目以體積較小的消費性民用與商用電子產品爲主。香港的電子零件生產極不發逹,多數應用零用件包括半導體由美國、日本、台灣、與南韓供應。香港的工業電子產品,包括儀表與生產設備只是本業的一小支流。

爲了強化香港電子工業的現有基礎,促成它的全面發展,如擴大零件的研究與生產,發展儀表工業與自動化生產設備業,推廣工業電子在香港其他工業的應用,本文試就香港未來電子工業發展的策略作一開拓性的多層次探討。

 

二丶歷史與現況

香港電子工業開始於一九六○ 年代,當時的香港是東南亞最為發展的地區,交通與通訊最為方便,進出口又最爲簡捷,以英文為商業與法定語言,又有充沛而勤奮的勞動人口。美國的電子工業爲了以最低廉的代價,盡速擴充生產能力,減低生產單位成本,紛紛前來東亞考察,而且都決定在香港設廠生產。其中以美資快捷半導體廠為半導體加工廠之先驅, 全盛時期員工人數超過三千人,有電子業少林寺之稱。美資安培泛達廠則為電腦磁環記憶裝配廠之先進,美資世界電子廠與美資喜萬年電子厰則爲收音機裝配工業之首領。當時之香港電子工業其實就是美國電子工業的裝配厰。工厰的領導全為美籍工程人員, 一切圖紙與工藝以美國原廠為準則,材料全部由美國等外地運港,實行全面的美式科學管理,而產品則全部回銷美國。

美資電子工業在香港僙設分廠,創造了十分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大量的就業機會,更訓練了千萬中層管理與工程人員。

在七○年代,隨著香港工資的大幅上升,美資電子工業又開始在東亞覓地建廠。各地區的政府都以極優惠的條件吸引美資。美資電子加工廠在數年間遍佈星加坡、台灣、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

香港之半導體加工業由於美資半導體業之轉向其他地區而萎縮。可幸在七○年代末期數字電子錶興起, 香港累積十多年之半導體加工經驗遂促成香港執世界數字電子錶生產之牛耳,迄今未衰。

香港之美資收音機業由於該類產品之利潤微薄,而逐漸收縮。有收音機生產與設計經驗之香港本地電子界遂全面掘起,以勤奮的工作、嚴謹的管理而生產價廉物美的收錄音機, 一時爲世界收錄音機之王國。而香港電子業之線性綫路設計與生產經驗也有利於香港通訊設備之研製與生產。

香港之美資電腦磁環記憶裝配廠在七○年代中期漸轉為裝配半導體記憶系統。美國電腦之高品質要求帶動了整個香港電子工業的工藝水準,促成了香港雙面基板製造業的發達, 更爲香港生產電子遊戲機, 家庭電腦等產品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 香港電子工業已極爲當地語系化。包括美資電子廠在內之大小工廠已極少美籍管理與工程人員主持其事。美資與日資電子工廠基本依然保持其一貫與母公司之關係一一-加工裝配廠。香港本地電子廠卻循序漸進, 由電子加工裝配廠進而自行開發產品,自行向美、歐、日等地推銷。香港電子企業家的開拓精神絕不輸於美、日、台等地。

一九八○年以來,世界各國之電子工業突飛猛進,尤以日本,台灣與南韓進展神速。香港在東亞的地位已由領先的地位變為落後。香港政治地位的改變對投資者有一定的影響, 最重要的卻是香港電子工業自身的不健全。近三年來香港大型電子集團所面對的困境需要我們之警覺與分析。

 

三丶有利條件

今日的香港並沒有失去一九六○年代之有利條件。

香港仍是亞洲交通的要衝, 人員與貨物出入至為方便,資訊至為流暢,金融的調配至為合理。

隨著電子產品趨向構造微型化、生產自動化、批量小而密,花樣日日新,香港的反應特快,內外聯合協作特優的電子生產系統一定可以適應潮流,在世界性的開放市場爭得重要的席位。長

遠來看,香港的相對有利條件更有

一、專業人才充沛:除了香港本地訓練的電子專材外,由台萬、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學成回港的電子工程師數量甚多。他們見聞廣博,英語良好、專業興趣濃厚。

二、社會風氣鼓勵創新與創業:電子工業仍是一年輕、猛進的工業,需要持續的新產品的研製,新企業的誕生。香港社會盡是創業成功的事例,所以極為接納電子企業的創立。香港社會更是中西文化交滙之要黯。香港人生性活潑、開放、進取, 更是開創新產品之有利因素。

三、中國廣大市場潛力:香港緊接廣東省,是中國各地貨物進出口之要道。只要中國經濟繼續發展,中國政府對香港生產的工業品等同國貨,香港的電子工業就更可大展鴻圖。

 

四丶不利條件

香港本是東南亞第一個吸引美資電子工業設廠投資的地區。香港本來享有絕對的領先地位達十年之久。而今香港電子工業不如台灣與南韓,這是香港社會各界人士都應檢討的大事。此處只列擧若千明顒之不利條件:

一、電子工程敎育不足:台萬電子工程敎育爲工程敎育之重點,每年培訓之電子工程人員, 包括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者極衆。香港之電子工業極少博士與碩士學位者參與,而香港自身培養之電子工程人員大都不在工業界服務。

二、電子研究缺乏: 其他地區之大學之研究所,國家級之科研單位等都是創新電子產品的好源頭, 香港非是。

三、零件生產力量缺乏:電子新產品的研製與特殊新零件的開發十分有關連。台灣與南韓的電子零件大部份自足,而香港的零件基本外求。

四、社會心態急功近利:電子工業是現代化社會生存之百年大計,企業家應有長遠發展的策略。可惜香港電子界則頗為短視。

五、政治前景不明朗:不待言。

 

五、策略

香港電子工業的歷史,現況、有利條件及無利條件既已分述如前,以下就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會其他階層,企業家與從業人員的不同立場提供策略,以備討論。這些策略互為補充,冀為各當事者坐言起行之參考。

中央政府部份: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電子零件的需要將飛躍成長。中國政府應以特惠的關稅與官價外滙鼓勵外資與港資電子工廠在香港設零件廠,產品郡份本銷,部份銷與世界各地,而主要供給中國市場。電子零件的生產已基本上爲全自動化,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十分適合在香港生產。

中國的儀表工業遠較世界水準落後。中國政府應以特惠的關稅與官價外滙鼓勵香港儀表工業的發展。

中國目前對香港製造的消費性民用電子產品的基本禁止輸入是可以理解的。隨著中國經濟好轉, 中國應以較優惠的關稅與官價外滙允許香港某類商用與工業用產品內銷,如通訊設備與計算機等。

中國市場對香港工業產品的部份或全面開放將大有利於香港電子工業之發展,也將對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大有貢獻。

香港政府部份:

未來的電子工業將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全自動化少人工廠,佔地少,、污染少,以智力勞動為主。因此電子工業是最適合香港社會局限的工業,而香港政府有必要更深入研討與確認電子工業發展對香港整體的重要性。香港政府應確保香港的「完全自由競爭的環境」。香港政府更應詳細分析政府各部門對電子工業可作如何長期與有效的支援。以敎育為例,電子工程敎育應較其他工程敎育更優先擴充以生產力中心為例,政府之資助應更為積極。

香港政府應對電子工業執行「積極支持」的政策如承擔訓練電子工業之管理,營銷與技術人才之責任等。

香港社會部份:

香港社會已進入了電腦文明的時代,香港擁有極優良的通訊設備與極高水準之視聽娛樂。這些都拜世界電子工業之進步所賜。

電子工業是創新、冒風險、發揮智慧,極具發展前景之工業。香港優秀之靑年應以從事電子工業爲榮,以創造領先世界之電子產品爲人生之目的。

社會人士應更瞭解各個工業的詳細運作與前景,以作資源最佳之配置。電子工業可以是最佳創造外滙,創造財富的工業,如日本之新力公司,也可以是最危險,一敗可以塗地之工業。

金融業應積極研究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香港電子工業大展鴻圖,並以嚴謹的財政監督,避免電子工業家犯上無可挽救的財政與經營錯誤。

香港電子企業部份:

美國電子工業執世界之牛耳,然而美國電子工業也經常犯致命的錯誤,陷入財政的危機。美國電子工業面對日本電子工業的成功,近年來十分虛心檢討美式管理之失誤。美式管理之錯誤在於不認眞執行科學管理,財政失控,人事變動繁密,重短期業績而忽視中長程策略。

香港電子界以美為師, 社會風氣注重急功近利,促成香港電子界暴起暴落, 於人於己均大有損害。

香港電子界應努力反省本企業應興革之處,以深沉堅毅之心態,重振本企業之雄風。

一、培育與挽留人才: 電子工業需要衆多有經驗、有智慧的各樣專才。人才之大量流失是美國與香港電子工業的第一通病。

二、特別重視產品開發工程師:電子工業生命的延續只靠新產品的成功銷售。產品開發工程師應有特優的報酬,如專利費等。

三、重視產品之品質與可靠性:日本電子產品的成功部份在於日本電子界十分注重品質與可靠性。香港之以出貨爲先,只圖降低生產成本,忽視售後成本的短視觀點必需拋去。

四、強化經營管理:電子工業猶如其他行業,無論在順境或逆境必須以慎重周密的方法管理之。香港許多電子企業在順境時錯誤投資,管理失控而造成重大之損失。

五、以日本爲師:日本電子工業之優勢在未來十年將仍然世無匹敵。香港電子界應更全面的虛心學習日本的經驗,行而建立香港電子界自身的企業文化。

香港電子界個人部份:
電子工業的創新是極端個人化的工作。 一個新觀念與新構思就會創造了整個新世代的電子產品。新力公司的「隨身聽」錄音機,蘋果公司的「蘋果」計算機都是這論斷最好的證人。

電子工業界的超卓表現者都對電子科技有獨特的認識,對人類社會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對創業守業的艱苦過程有充份的準備。香港有志於在電子界發展的個人也當如是。

電子界的淘汰是最急速與現實的。由踏入本行的第一天,有志氣的電子工業的從業員就需要:

一、不斷充實電子專業知識:

電子技術日進千里、不斷學習是唯一自存之道。

二、建立世界性的資訊網路:

電子工業是依靠資訊的工業, 更是世界範疇的工業。某國的發明可以在三個月內就會衝擊世界各地的電子工業。電子技術並無國籍,也不容許閉關自守。

三、培養世界性的文化素養:

電子技術已滲透入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與每一老中靑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發生直接的關係。成功的電子技術不只是實驗室的玩意,不只是科研人員的專利工具,更可以廣泛應用於每一家庭。近年發展的音樂賀年卡與電子益智遊戲就是很好的說明。

香港電子業近期主要的創新方向仍然是如以往一般,用最新的零件創造全新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到全世界去。

若要成功的作為電子技術與人類生活之橋樑,我們必需對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所認識,能從使用者的文化角度來評估新產品的特色與有效功能。

四、學習經營管理:

電子工業的一般發展模型是因新科技產品的研製而發逹,因經營、財務、管理之失控而敗落。無論是否有志於創業或守成,電子界的個人均需努力學習經營管理,掌握好時機,避免犯大錯。

六、結語

作者自一九六六年服務香港電子工業足廿年。今特爲文,將一己之心得貢獻於香港電子界諸先進與社會各界,謹望吾人同心協力,爲香港之繁榮,中華民族之電子工業之成長,作出相當的貢獻。

 

一九八六年六月

爲中國工程師節作